4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强乃社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应邀来我司讲学,举办了“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学术报告会,会议在文沛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经理陈食霖教授主持,王雨辰教授、张佳、周志荣等老师和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聆听了专题报告。
在上午的讲座中,刘怀玉教授首先阐释了在何种意义上“城市马克思主义”能够在融合多种学科的基础上,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城市社会理论,城市问题本身的主体性与历史性即已决定了其阈值的开放性与异质性,而城市马克思主义对于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及其无产阶级的关注,同样也说明了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潜在的改造现实的实践与战略,而不是对象式的认识论课题。刘怀玉教授解读了自己所提出的《都市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纲》,虽然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着现成可用的城市理论,但作为一种批判的发问方式,仍旧可以结合20世纪以来所广为展开的哲学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转向以及作为批判的历史观、经济社会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实践三者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设计城市空间理解的方法论维度。在微观的理论操作层面,刘怀玉教授强调了布尔迪厄的文化符号资本理论对于弥补阿尔都塞矫枉过正的理性主义倾向,以及理解当前都市内部世界的分化问题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
在下午的讲座中,强乃社研究员结合全球性的资本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蓬勃的城市化建设,强调了都市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强老师指出,既往的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阶级斗争已经开始转向为青年员工和少数族裔所主导的街头政治,而这种主体和场所的变化也促使着理论家开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乃至阶级问题的重新理解,葛兰西、卢森堡、列斐伏尔、德波、卡斯特、哈维、苏贾等理论家对于全球性资本积累、城市权力、集体消费乃至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关注便集中体现了上述思路。毫无疑问,在这一波可以成为“空间转向”的话语转换中,都市社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纳入新的领域,大致包括都市社会同城市的关系、都市社会的现实以及都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在谈到中国当代都市社会建构的时候,强老师对于乡土中国的适用问题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当前“一带一路”、“一体两翼”等空间规划,给出当代中国社会混杂着乡土社会、城乡二元分隔社会以及都市社会的论断。
晚上两位专家和我司师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两位专家进一步阐释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强老师指出,都市社会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意义非凡,因为中国的社会类型和西方的社会类型比较起来,可能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社会或都市社会;刘老师则从国外学派著作的译介、构建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学科联盟以及城市化的实践研究三个环节细化了中国化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路径。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都给出了个性化的思考,两位老师则针对同学们观点给出了精彩的点评。最后,陈食霖经理对此次会议做出了精彩的总结,王雨辰教授也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科前沿,培养敏锐问题意识。同学们纷纷表示开拓了学术视野,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