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精读一本经典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员工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团委、员工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训练营于2022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员工中选拔了40余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10期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朝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9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本期要展示的是法学2210汪君迟带来的《品读历史篇章 再寻历史百味》。
根据词典的说法,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我们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谆谆教导中学会珍重粮食,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明媚春景中认识自然美学,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正言中心生家国情怀。在过去一学期的读书会活动中,我们品读并体悟了北宋范仲淹等文人事迹及其文章,从经典诗词中再一次窥见历史的莫测迷人。经典之为经典,自有其魅力所在。
一、炳炳烺烺,壁坐玑驰
为什么经典得以久流传?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与苏轼,这四人可谓是引领并贯穿了整个北宋中期的文学风潮。从范公开风气之先,“端正文风,兴复古道”“风比兴赋,主文谲谏”,如《岳阳楼记》中行文繁复多变而又流畅明快,一方面“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短短的八字干净利落,赞颂好友政绩而不落俗媚,一方面又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 精工属对,排比整齐, 文字间富含感情;再如《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清朗明丽,不落窠臼。而欧阳修的之“自然”“责实”,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的美学境界,以及苏轼“行云流水,触处生春”的生灿妙笔。得以流传的经典背后,是深厚积淀的文学功底、经年苦读的词句功夫和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乍现。
二、文以正道,知人论世
品读经典,既是在读经典作品的文风文脉,亦是在读写作之人的复杂心境。以苏轼《赤壁赋》(前)为例,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被放官至湖州,“乌台诗案”爆发下狱,后贬谪至黄州,当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作赋。其实对于苏轼而言,在黄州的生活不尽是贬官的失意,眼前的江山风物也给了他豁达的胸怀和极大的慰藉。于是前《赤壁赋》中主客一问一答,在“变与不变”中体现作者理趣的思辨和物我两忘的情怀,哪里有什么客人,那其实那是苏轼的同神异体的化身罢了。苏轼难道不知道赤壁是曹孟德的失意之地吗?只是通过客人的口,说出另一个苏子瞻要表达的心情罢了。表面上的谈玄说理,背后也是借“客”之口吐露官场阴暗不容贤才、满心抱负无处施展的颓然无力罢了。
经典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缩影。除去审美,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儒家说的“诗言志”。有人认为“言志”偏向严肃、正大的主题,“缘情”则是偏向抒发那些个性化、私人化的情感。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情志一也”,情与志在唐宋人看来是一个东西。比较笼统地解释,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对当时当代的不同认知,这都是古典诗词所包含的内容,而其中的精华经历史千年淘洗,成为经久不衰的珍贵文学宝藏和历史史料。
三、继往开来,以史为鉴
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一文中说,“‘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上反复被人引用、被人阐发的文化资源。所谓的‘经典’,是指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现象。”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只是当今社会,在民众有限的阅读量及狭窄的阅读范围中,经典篇章的阅读显然已经渐行渐远了。经典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进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的今天,经典名著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从经典阅读中找寻。党的十八大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全民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作为老员工,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响应国家号召,多读经典、读好经典,在品读中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在经典中体味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似一朵鲜花,那历经发芽,孕育蓓蕾,绽放生命的花朵,在辉煌淋漓尽致后,面容憔悴,惆怅直至凋谢,它的一生便走完了,这就像人的旅途一样,既短暂又长久。人生亦如此,我们更要细细品读。只有真正的品读经典感悟人生。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阳光,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