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领航·哲思中南”精读一本经典读书训练营,由校团委、员工会与湖北省新华书店主办,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团委、员工会联合倍阅·中南大店承办。训练营于2022年10月开营,在前期报名的500余名员工中选拔了40余位参加后续读书活动。训练营共开展了10期读书活动,营员们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倍阅高校文化服务平台运营总监王颖超老师的领读下,对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宋朝名仕的传世佳作进行了品读赏析,并撰写了39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本期要展示的是公管2205丁淼带来的《勿忘来时路,追梦赤子心》。
我们有多久没有感受一次彻彻底底的放松与自得?
上一次肆无忌惮的快乐是在少年时期,那时与伙伴们嬉戏打闹,被母亲急切的呼唤声换回家吃上一碗蛋炒饭便是最真切的快乐。当年纪渐长,简单的无忧无虑成了奢侈品。曾经颇有兴起的读书学习,成为出人头地的手段,升学的压力从中考到高考再到大学,每个年龄阶段,永远有那么一件天大的“正事”,压在心底。开心时它被压制在深处的角落,深夜独自一人亦或抑郁之时,它便暗自增长,成为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放松快乐成了天大的罪过,是不够努力不够有意志力的证据,就这样在快乐与自责中反复循环是我的常态。有人曾说:你太着急了。是的,也许我太着急了,因为我害怕犯错,害怕掉队,于是总是亦步亦趋着,追赶着大多数人的步伐。曾经的一切都不再纯粹,也许大多数老员工同我一样,亦有迷茫,担忧,焦虑。
写到这里,我无意兜售焦虑,只因我已为你我找到一方良药——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它总能提供一扇小窗,当我打开前,它便静静的等待着我,等待着有人能够一窥其中胜景。经典作品的文字能够填满我的空虚,阅读经典时,我是充实的,阅读经典后,我是智慧的。
为何读经典,读经典可明智,其中乐趣无穷。
经典阅读可以丰富见识,但若只局限于此,难免陷入功利性阅读的狭隘之中。阅读经典从不是为了让人以更丰富的知识储备雄辩与驳斥他人,也不是为了利用知识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多时候阅读是为了激发一种思考,一种使人成长的思考。明智二字在丰富见识,更在于引发思考。这种思考不同于过去为了写出一道题苦思冥想的功利,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悟思考的乐趣,正因如此阅读经典之于老员工这么一个略显青涩的群体才尤为重要。
正如我在本次“经典领航·哲思中南”读书会的学习中,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畅游中国古代经典,文学集大成者——宋代的诗文书画。脱离了高中课业的强制规定,第一次不带有一丝功利性的阅读,欣赏,吸取艺术的养分,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也从中收获了久违的纯粹的独属于思考的乐趣。在老师讲解先人王安石的事迹时,我第一次借一位几千年前的古人的一生,得以窥见曾经写在课本中的“历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同于高中时期对这个概念的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一次,借由王安石的一生与后世对其众说纷纭的评价,一种切身的感悟由然而生,深深打动了我。
这首先离不开在读书会中对王安石生平的学习。纵观王安石的一生,年少时期,他便立下壮志;但却因“孺子其朋”意外无缘状元;早年在地方为官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在鄞县成为一方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也是在这里他推行了诸如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后期变法措施的雏形。入仕以来,他心系基层百姓,多次推辞欧阳修等人对他的提拔,不肯在京为官。直到《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才标志着他正式步入北宋朝堂参政,成为人人有口皆碑的王介甫。但一切,都将从王安石在神宗即位后主持熙宁变法彻底改变。他相继推出一系列新政措施,威胁了许多既得利益者,官员们避之不及。多年的变法遭百官弹劾,变法不无成效,国库军备有所改善。但也许是太过急切,王安石用人不当,固执的扶持新派人士,排除异己,酿成荒谬的“乌台诗案”;许多新派人士借青苗法等新法大肆敛财。最后,没有什么王安石期望中的“民不加赋”,只有流民遍地,饿殍遍野。到头来,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却越来越背离王安石的初衷。
原本为造福百姓,整顿顽疾的变法却最终不可避免的匆匆驶向完全相反的道路,原本士人争相结交的王荆公,在身不由己中成为他人口中一意孤行的祸患,与百姓渐行渐远,甚至在很长的历史上背负着北宋灭亡的骂名。金人完颜构就曾将宋灭归咎于他,有人说他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可也有人评价他为实干家,直到近代梁启超才奠定今世较为公正的评价——“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而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复杂,以及他自身渴望融入百姓与不得不脱离百姓方能步入朝堂高位,为百姓做出更有力的政策的矛盾,由此我才如此切身的感受到到历史的纷乱复杂,矛盾至极,个体在历史中的万般无奈与被动。进一步的,我通过阅读思考其中原因。复杂与矛盾一是时代久远,社会形态与如今相去甚远,其中人事发展更难于理解。二是因文书记载自身的局限性。多少波澜壮阔的生平,生动鲜活的人物,最终被史家指间的一笔寥寥概括,后人只能从笔者或简要或详实,或主观或客观的文字间好奇的窥探,肆意的点评。但再过详实,再过客观又怎能完满的展示那样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呢?文字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的渠道,但也正是这渠道本身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许我的思考并不完善,但一次潜心的自我思维的深挖,却酣畅淋漓。难得的,学习思考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自我选择下的娱乐。我又重拾了最初学习的知识的喜悦,又回到了那“来时的路”。
为何读经典,读经典可树德,践行赤子之心。
赤子者,初生婴儿也。在辉煌的古代诗文书画中也有这么一群文人,他们一身风骨,万般才情,本可坐拥名利,但却独树一帜的践行着自己的思想,不可谓不是有着赤子之心的君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详细的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他们的人生都谈不上顺遂,范仲淹,欧阳修都经历过早年丧父之痛,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家中都谈不上富裕,但却一心求学,仕途同样都几经波折。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凭借自己独特的方式排解苦闷,继续负重前行,不改初心。当阅读他们的作品,总能为其中的品质所折服。在鉴赏阅读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与《朋党论》的同时,仿佛“只此青绿”中的主人公那般,我一脚踏入那北宋暗潮涌动的朝堂,在各方势力的名利场中,看到了庆历新政中范仲淹,欧阳修等谦谦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傲然风骨。看范仲淹的《百官图》,我看到的是不畏权贵,刚正的范文正公心中整顿吏治的雄心壮志;知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我看到了一心变法的坚定;观苏轼《猪肉颂》“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与《惠州一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我看到的则是东坡先生豁达乐观,不为世俗功名所束缚的境界。
太多太多,我想这足以回答为何古代诗文书画被列为经典,正因它们反映出一个特殊的文人集体的群体的高尚的意志,风骨俱佳的文人们忘却功名利禄,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借助诗文书画这个载体,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呈现在现代人眼前,呈现在员工们眼前。它们代表着古代文人的宝贵精神——也是繁忙的老员工可能渐行渐远的赤子之心。
他们生于北宋初显疲态的时代,一个脆弱的社会,正因如此孕育出他们心忧天下的悲悯,排解忧郁的智慧;而在现如今,一个几千年后的新时代,老员工面临的困境截然不同,我们又当何去何从?阅读早已给出我们答案但我们仍能够借用千百年前贤人的智慧,指引我们前行。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魄力给与我们敢于挑战的勇气,欧阳修复兴古文运动的远见启发我们要放眼未来,王安石“意气与日争光辉”的豪言壮语激励我们奋发向未来,又或者是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豁达启迪我们学会放下。当然,阅读带给我们的远不局限于此。相聚中南大,未来的四年时光中,愿我们在阅读中重回来时的路,挣脱功利思考的思维定式,感受到学习思考的最初趣味,践行追梦赤子心,学习过往先贤,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