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此次读书会的活动时就被“经典领航”几个字吸引了,在前十二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一直有语文这门科门,但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注重成绩的获得,没有用心品味学习的内容,所以我报名了此次活动,在几次的读书会中我们一起品读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人生经历,这不仅使我对几位历史人物的认知更加立体全面,也引发了我对阅读经典以及经典流传意义的思考。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说明其具有特定时代下的特殊印记,它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或者代表一群人,它能跨越时空熠熠生辉,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心境。经典作品超脱于一般的文艺作品的存在,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泛泛的普通文艺品无法替代的,所以阅读经典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历史人物的经历,更加能理解其文艺作品的创作源头,同时对其在文艺作品中传输的观点和情感理解更加深刻。读过范仲淹被贬黜的经历,才读懂《岳阳楼记》的“感极而悲者矣”;读过高司抹黑范仲淹的史实,才看懂欧阳修《与高司谏书》的辛辣讽刺。每个传世的经典作品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剖析历史人物的经历,从而使我们对其作品的认知和性格的养成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历史是复杂的、多面的,一本经典作品往往有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的全貌,只有在充分阅读经典、查阅资料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还原历史,避免片面、偏激的认识。
其次经典作品中有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中国人独有的性格。忠孝仁义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气节,这些特点在经典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对强权不妥协、对奸佞小人认同、对知己的坚定支持,这气节从一撇一捺处凸显,从一勾一画中展露。这是历史中不可淹没的精华,是值得世世代代人们歌颂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的。经典还有一重要构成要素就是美的性质,美学是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典中不乏婉约的美,更不缺豪放的美;不缺温婉的意境,更有直抒的豪迈。它复杂却具有合理性,这是值得我们去反反复复,求其根源地品味的。它不同于西方繁杂冗余,而是一种清爽又不失层次的美。这种美丽背后是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人文风情,它浑然天成代表着中国,是值得我们在经典中探求的。我们常说“老祖宗留的东西不能忘”,这种对美独特的认识是我们在阅读经典中感受的,并且反过来运用于阅读经典中的,经典之美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东西。
我认为经典阅读应该在老员工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青年人,传承是我们的任务,经典不能只靠供养在博物馆的历史遗迹来传承,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了解、鉴赏、品味。只有这样,经典才能不断加入新活力,流芳百世,让世世代代的人们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也随之发生改变,老员工是这时代下接受新思想最积极主动的力量,我们更应该多多阅读经典,不断在新时代下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使其不断赓续。作为成年人,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抉择,站在无数个选择的岔路口中央,或许经典中的历史人物会给我们足够的勇气和选择的灵感,在经典中学习人生的智慧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人生,给予我们精神力量。在信息碎片化,无效化日趋严重的时代,翻开一本经典,感受历史的温存,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呢?在生活的快节奏和学习的高压力下,找到经典这篇净土,慢下来,静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所以我认为阅读经典应该成为老员工的日常之一,融入我们的生活。
最后,这次读书会给我阅读经典的机会也使我收获颇丰。首先激起了我对经典阅读的兴趣,从前我对经典的认知是枯燥无趣,现在我发现了经典背后生动波澜的一面,在历史平静水面之下是潜藏的波涛。阅读经典还拓展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和语文课本上的人物以全新的、我知之甚少的模样出现在经典之中,带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让我对他们的认识更具代入感。这次读书会后,我也会增加经典的阅读,把它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成为一名合格的经典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