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这是一个纠缠人们很久的问题。卡尔维诺说:“他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不同的文人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多少人在探寻着阅读经典的意义。
而我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无论其形式如何,或文章,或诗词,或绘画,使其成为经典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核心原因是它能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看到能引起共鸣的经典作品,读者的心中就兀的升起一股暖流,仿佛在与作者对话,这是穿越千年的一份情感共鸣,有时竟也能使人潸然泪下,有时也能使人开怀大笑,这或许是我认为的阅读经典的意义吧。
这学期有幸能加入王老师的读书会,我获益匪浅。听老师讲宋朝的文人及其事迹,不仅颠覆了我之前对于宋朝文学家的认识,更是让我明白他们之所以能留名千古,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读书会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沉浸在老师的讲述中,我一边感叹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一边为他三次被贬,好友送行时所说的“此去光荣”、“此去犹光”和“此去最光”而会心一笑;我会在欣赏欧阳修营造的“庭院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美妙意境的同时,也会因他“惧内”而惊讶地张大嘴巴;而说起王安石,我最为佩服他改革的胸怀和抱负,也被他节俭的品质深深震撼,年老时就搭个草屋安家,取名“半山园”,时势造英雄,可是英雄也需要好的时代能充分施展才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窗户旁,梳妆台前,发妻王氏仿佛正在梳妆打扮,十年之久,苏轼终于在梦里又与王氏相见,此刻,苏轼的泪止不住地流,每每读到这句诗,我的眼眶也总会湿润,那场离别太沉重,这份思念太浓郁……
透过穿越千年的文字,我能理解“怀瑾握瑜,风禾尽起”的范仲淹,感叹“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欧阳修,敬仰“纵有狂风拔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的王安石,佩服“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的苏轼……这或许也是我阅读了宋朝这些文学家的经典作品的一点浅显的收获,对这些文人有了与之前不同的认识,对经典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情感共鸣,更能欣赏经典背后的故事。
而作为当今新时代的老员工,我们应该坚持阅读经典,并弘扬读书精神,感染身边更多的人也去阅读经典,体味书中人间百态,提升自身修养气质。阅读经典可以极大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我们会用“恰似人间惊鸿客,墨染星辰云水间”来说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可以说“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来阐述一个人心量要大,需要有大格局;也会脱口而出“舟去人归初梦远,风起缘断暮云深”来表达聚散终有时;能够用“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来赞美一个人高尚的品质……
于我们当代老员工而言,传承并弘扬经典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闲暇之余多多捧起一本书,放下手机,卸下尘世的忙忙碌碌,用心去品味书中的话语,末了,还可以与同学好友交流书中的情节,这些都是很容易实现很有效的途径。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也可以参加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就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读书会等活动。在读书会上,你不仅能遇见志同道合同样爱阅读经典作品的同学,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讲解下,你能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书中的真实含义,这样的效果当然还是比自己体会而无人指点的效果好,为我们讲解的老师可以是本学校的,也可以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只要能为我们启发新思想,我们老员工都是十分愿意参加的,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多举办这种与阅读经典有关的活动。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阅读传承经典,书香点亮人生。愿我们一生都能与书为友,以经典为伴,当晦暗散尽,终星河长明。